健全完善“一把手”亲自抓、“一盘棋”统筹抓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市委常委、主持召开党委(党组)书记抓人才工作专项述职会议,压紧压实“一把手”责任,实现党管人才更加有力。
着力构建“溪引力+”品牌矩阵,制定印发《“溪引力+”人才工程实施方案》,统筹建立“书记选题、领衔攻坚”人才工作机制,按照“年初谋划-审定实施-年底展示”的实施路径,谋划实施一批“切口小、示范强、效果实”的人才项目,树立全县上下大抓人才鲜明导向。
一年来,全县系统推进“人才淮北行”“淮北人才日”等系列人才活动100余场,濉溪县在省委组织部“人才安徽行”系列活动跟进指导座谈会上作典型发言。
搭建人才平台联动引才,2024年以来,先后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振东、江苏农科院首席专家俞明亮等来濉共建育种实验室,与江苏家禽科研所共建“优质高效家禽种质创新与应用实验室”,与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共建“塌陷区水产种业、生态渔业创新实验室”。
精准寻访产业人才,建立南京—濉溪飞地孵化器及科创中心,在上海、杭州、南京3地挂牌成立人才工作站,聘请17名在外人才担任“人才顾问”。2024年11月5日至6日,举办2024中国(濉溪)铝基新能源材料暨电池箔高峰论坛,吸引300余名行业知名专家把脉铝产业发展,集中签约项目13个,总投资达45亿元。
2024年以来,赴中国矿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6所高校举办“才聚濉溪·智创未来”招才引智高校行活动,12家企业与合肥工业大学开展成果对接,5家企业与华东理工大学开展产学研交流座谈。2024年登记产学研技术合同123项,占全市比重30%以上;其中新签65项,创历史新高。引进科技副总7人,完成科技成果登记87项,吸纳技术合同登记额27.9亿元。
拓宽引才聚才渠道,2024年7月,濉溪县农业科研试验站迎来首批5名硕士研究生。针对教育、医疗人才不足问题,2024年以来,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109名,4所省级示范高中引进优秀教师38名;加大急需医疗卫生人才招引力度,2家县级公立医院公开招聘医护人员98名,定向引进硕士研究生17名。
2024年3月30日,第39届安徽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开幕式在濉溪县举行,“以赛代评”激发人才创新活力。2024年8月7日,安徽“双创汇”走进濉溪暨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安徽赛区淮北市赛在濉溪县举办,4家濉溪企业获奖。
强化人才能力培育,2024年以来,举办濉溪发展大讲堂9期,创新举办“提升学习力·拓宽知识面”活动暨“濉青论见”活动、数字濉溪沙龙讲座等15期,培训2500余人次。开展人才技能提升培训120期,培训7000余人次。213名科技特派员累计入村开展科技服务近3000次。
完善人才梯度培育,建立“省市县”人才团队三级梯度培育机制,2024年以来,新培育濉溪县“533”产业创新团队7支,2支人才团队入选市“555”产业创新团队,2支人才团队入选省江淮英才团队项目。2025年4月27日,安徽力幕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与北京科技大学合作研发项目作为十大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在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现场签约。
2025年4月16日,安徽省铝基新材料特色产业创新研究院获批安徽省特色产业创新研究院立项,成为全市首家也是唯一一家获批立项的“特色产研院”。截至目前,全县共建设各类科创平台115家,其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5家,企业技术中心48家,企业研发中心10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1家,孵化器、众创空间2家,各类重点实验室、产业研究院等9家。2024年,新培育4家省企业研发中心。
热忱联络在外人才,编印《濉溪籍在外人才名录》,征集在外人才信息2000余条。2025年春节前夕,开展“博士村”“博士之家”挂牌工作,县领导走访慰问县内优秀人才代表30名,慰问濉溪籍在外优秀人才代表家属20余人。举办“心怀桑梓·情系濉溪”在外人才看家乡系列活动40余场,邮寄家乡非遗剪纸和“家书”300余套。
2024年以来,举办“棒棒茶会”12期,邀请企业家与县领导班子及相关部门负责人面对面座谈,倾听企业心声,为企业纾难解困,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提升人才服务质效,助力企业用好用足各项人才政策,2024年以来,常态化开展“问需于企·惠泽于才”送政策入企业活动,实地走访200余家企业,宣传解读人才政策30余场次。
2024年10月17日,濉溪在全市率先发布《在濉青年一本通》,将各项青年需要的办事服务信息汇编成册,方便青年在濉溪就业、创业和生活,着力解决青年人才关切的“医食住行”问题。
解决人才关键小事,分梯度落实人才安居保障,优化提升青年人才驿站,为来濉求职的青年人才提供七天内免费住宿、就业指导、城市融入等服务。1254套濉溪双创人才公寓已正式投入使用。
下一步,濉溪县委人才工作局将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续写“聚才成潮”篇章,锻造“筑巢引凤”平台,激扬“人城共进”势能,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濉溪篇章提供坚强人才保障。